“芳年谁惜去如水”的出处是哪里
引言: 你是否曾感叹时间的流逝如流水般不可挽回?“芳年谁惜去如水”这句诗,恰如其分地捕捉了人们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哀愁与无奈。今天,让我们从这句诗出发,探索时间的无常、人生的匆匆,并寻找那些能够让我们珍惜当下、活得更有意义的智慧。
相关问题:
1. 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有限性和时间的不可逆性?
2. 如何平衡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当下的珍视?
3.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,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?
相关答案:
1. 面对生命的有限,我们可以通过设定目标、活在当下、感恩每一个现在给予我们的美好来应对。例如,一个坚持每天写下三件感恩之事的人,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价值。
2. 对未来的期待应与对当下的珍视相结合。这意味着设定目标,同时不忘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。例如,设定一个长期健康目标,同时确保饮食和锻炼习惯能让你在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。
3. 保持内心平和的关键在于接受无常,专注于生活中的小确幸,以及培养深度冥想和自我反思的习惯。例如,通过冥想,我们可以学会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,从而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满足感。
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让我们铭记“芳年谁惜去如水”的深意,不仅回忆过去的美好,更活在每一个呼吸里,珍惜每一次心跳。
“芳年谁惜去如水”出自元代萨都剌的《燕姬曲》。
“芳年谁惜去如水”全诗
《燕姬曲》
元代 萨都剌
燕京女儿十六七,颜如花红眼如漆。
兰香满路马尘飞,翠袖笼鞭娇欲滴。
春风驰荡摇春心,锦筝银烛高堂深。
绣衾不暖锦鸳梦,紫帘垂雾天沉沉。
芳年谁惜去如水,春困著人倦梳洗。
夜来小雨润天街,满院杨花飞不起。
作者简介(萨都剌)
萨都剌(约1272—1355)元代诗人、画家、书法家。字天锡,号直斋。回族(一说蒙古族)。其先世为西域人,出生于雁门(今山西代县),泰定四年进士。授应奉翰林文字,擢南台御史,以弹劾权贵,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,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,左迁淮西北道经历,晚年居杭州。萨都剌善绘画,精书法,尤善楷书。有虎卧龙跳之才,人称燕门才子。他的文学创作,以诗歌为主,诗词内容,以游山玩水、归隐赋闲、慕仙礼佛、酬酢应答之类为多,思想价值不高。萨都剌还留有《严陵钓台图》和《梅雀》等画,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